今日是:   全站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要闻 >> 内容
奋力谱写教育强市新篇章:《江苏教育报》聚焦常州教育
发布日期:2025-03-31  来源:教育局  浏览次数:  字号:〖
 

近年来,常州以非“常”之力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以非“常”之策赋能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以非“常”之举深化教育内涵提升——

全力以赴打好教育质量“升级战”

近日,教育部公布2024年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名单,常州溧阳市、金坛区、武进区、新北区通过国家认定。加上前一批通过认定的天宁区、钟楼区、经开区,至此,常州市成为全省第一个全域创成国家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的设区市。

更高水平、更加公平、更有质量,近年来,常州坚持把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作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全力以赴打好教育质量“升级战”。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支出结构,教育公平迈出新步伐、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内涵质量得到新提升,教育强市建设取得可知可感的新成效。

提升办学条件,促进教育公平

以非“常”之力推动优质均衡

2013年,常州市率先成为全国首批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地级市,2014年即启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建设。

迈向优质均衡的蓝图是一步步绘就的。2019年,常州在全省率先出台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指导意见,对全市创建工作进行整体部署。2020年,常州市政府召开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创建工作推进会,与各辖市(区)政府签订创建目标责任书,明确创建步骤和时间节点。各辖市(区)均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整体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教育部门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和乡镇(街道)协同推进。“通过强有力的统筹把‘大账’算清,‘小账’才能有效化解。”钟楼区教育局局长申骞说,在“创优”过程中,协同作战的机制有效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怎么抓?常州市政协副主席、市教育局局长完利梅认为,“要从最突出的问题入手,缺什么就要补什么,弱什么就要强什么”。

以武进区为例,该区经济发达,外来人口较多,生源每年以3000至5000的数量增加。“最大的问题就是资源问题。”武进区委教育工委委员王荀慧介绍说,“十三五”以来,该区投入375亿元用于优化教育资源布局,2023年,又启动补短板三年行动计划,仅去年就有4所新建校投入使用。目前,武进大校额、大班额问题已全部化解。

常州坚持超标准推进学校建设,推进“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不断改善学校办学条件。近3年来,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新建、改扩建学校72所,竣工58所,增加学位9.03万个,全市义务教育学校100%达到省定办学标准。

“家门口的好学校”不断惠及千家万户,在最偏远的乡村校,孩子们也踏上塑胶跑道,坐进标准教室,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记者在常州市金坛区华罗庚实验学校滨湖分校看到,教师上课不用佩戴“小蜜蜂”扩音器,每个班级都安装了吊杆麦克风;学生不用专门跑到图书馆借阅图书,9栋教学楼里均设有贯穿二三层的小型阶梯图书室……全面升级的现代化教学设施设备,为师生提供了更舒适便捷的学习环境。

今年,常州将启用运行资源预警平台和可视化学位系统,强化学龄人口预测和学位需求预警研究,探索“市县结合”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加强教育资源跨学段动态调整和余缺调配。

创新体制机制,引育留用并举

以非“常”之策铸魂强师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常州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围绕“入口优不优”“发展好不好”“活力强不强”,持续探索高水平教师发展机制,奋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把好入口关,让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常州不断创新聚才引智方式,建立“优才计划”组团式招聘等多元化的教育人才招引机制,吸引一批批热心从教的优秀青年与常州教育“双向奔赴”。该市连续14年每年遴选30名左右被全国重点师范院校录取的常州籍优秀毕业生,实施学费资助、学业督促、实习跟踪、就业指导等跟踪式培养。

“我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就加入了这一计划。”贾怡蓝2022年从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大学期间,她每年都向常州市教育局提交成绩单、个人总结以及各种获奖证明。这种提前厚植师范生教育情怀的有效措施,让100多位“种子”教师回常从教,为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储备力量。

常州坚持引育并举,建立科学有序、层次鲜明、持续接力的培养体系,开展教坛新秀、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后备人才“五级梯队”优秀教师评选,在教师职称评审体系之外,为教师专业发展开辟新的路径。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实验小学教师曹燕从乡村学校起步,是沿着“五级梯队”成长起来的教师代表。12年时间,她从新人迅速成长为省特级教师。“每个阶梯精心设置的发展平台与跟进机制,让我充满了干劲和希望。”曹燕说。截至目前,常州拥有省特级教师67人、“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12人、省教学名师49人、正高级教师223人,市级“五级梯队”优秀教师1万余人。

为增强教师队伍活力,常州在“交流”上花费心思。该市各辖市(区)统筹推进“局管校用”“县管校聘”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统筹教师编制管理、招聘引进、岗位设置、绩效分配,并建立编制周转池,促进教师由“学校人”转变为“系统人”。“十四五”以来,全市义务教育阶段骨干教师参与交流轮岗占比达50.99%。

“我和另外3名副校长均来自城区学校。”溧阳市天目湖中心小学校长孟荣祥告诉记者,他们响应溧阳市关于城区大规模学校行政管理者到乡村学校锻炼的号召,主动请缨,帮助乡村校走出自己的路子。2018年以来,溧阳已有300余名城区校负责人到乡村校轮岗。

与此同时,常州市教育局为教师做好“减法”,实施教师减负关爱行动,出台减轻教师负担实施办法,实行清单管理制度,进入校园事项减少75%,鼓励学校实行弹性上下班制度,切实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让教师潜心安心从教。

全面深化改革,激活力增动力

以非“常”之举提质增效

“让科学教育像种子一样呼吸,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天宁区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区教育局副局长许嫣娜说,“天宁致力于为每个孩子种下一个院士梦。”2024年,天宁区入选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该区以“宁·创”种子行动为抓手,明确提出包括实现课堂转型、构建课程群落等在内的六大任务,全面打造科学教育新样态。

天宁区大力推进科学教育是常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锁定“高质量发展”目标全面推进“五育”并举的生动实践。该市坚持以改革激活力、增动力,让越来越多的学生不仅能够“有学上”,更能“上好学”“学得好”。

让优质教育“长出来”,是钟楼教育的特色经验。该区发挥集团化办学机制优势,以全覆盖的“899”优质教育工程推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通过8个学前教育集团、9个小学教育集团、9个中学教育集团搭建教育共同体发展平台,变革学校综合评价办法,促进“大校+小校”“强校+弱校”“老校+新校”“城校+乡校”均衡发展。

早在2007年,常州就启动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并逐步探索出委托管理、城乡共建、校际联盟、项目合作等形式多样的集团化办学模式,鼓励跨学段组建教育集团,迅速提升薄弱校、乡村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截至目前,常州市所有新建校均纳入集团化办学管理,全市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达94.6%。

“家门口的好学校”越来越多,新问题也随之而来。这些优质学校怎样发展,如何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需求?

以“标准化、高品质、影响力”为核心理念的“新优质学校”创建,是常州驱动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又一招。“新优质”不仅是优质学校的高位发展,也是一种带动力量。在制订“新优质学校”计划书时,常州市教育局就有意识地均衡区域发展,将创建任务分解到每个区域,引导相关学校通过开展集团共享、结对帮扶、学校开放等活动,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2020年,经开区横林实验小学通过“新优质学校”验收,同年,横林实小领衔组建教育集团,带领周边3所乡村校共同发展。横林实小校长殷黎明说:“4所学校坚持文化共生、教师共通、教研共长。”在横林实小的引领下,经开区崔桥小学、横林小学、冯仲云小学先后创成“新优质学校”。

追求“高位均衡”,不忘“各美其美”。近年来,常州实施“一校一品一特色”“书法教育百千万2.0”等工程,努力让每个学生培养一项艺术爱好、掌握一项艺术技能。该市大中小幼一体化“七彩德育”体系、“农业+”“工业+”“服务+”等类型多样的“一体四翼”劳动基地格局,逐渐深入人心。

常州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司马双龙表示,下一步,将坚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价值追求,推广有益经验,借鉴先进做法,开展更多探索,惠及更多学生,让教育优质均衡成果竞相涌现,高质量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

[打印] [关闭]
 
 
主办单位:常州市教育局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1号楼B座17、18楼    网站地图   常州教育微博
联系电话:0519-85681318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89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