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   全站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要闻 >> 内容
奋力谱写教育强市新篇章:《常州日报》聚焦常州教育
发布日期:2025-03-31  来源:教育局  浏览次数:  字号:〖
 

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常州样本: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民生答卷

常州自古文教兴盛,孕育了19位状元、2960名进士,“儒风蔚然冠东南”。近现代更是英才辈出,既诞生了“常州三杰”等革命志士,亦培育了华罗庚、刘海粟等大家,72位两院院士彰显崇文传统,铸就了“教育名城”的深厚基因。

近年来,常州教育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两大主题,努力办好“适合的教育”,大力推进更优的学校发展、更优的校长引育、更优的师资提振、更优的课堂教学、更优的学生培养、更优的教育服务,全面构建“基础教育更高质量、职业教育更高水平、高等教育更有特色、终身教育更有成效”的新格局。

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常州实现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历史性跨越,书写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篇章。

教育事业发展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跨越

走进常州市红梅小学的校园,现代化的教学楼、宽敞明亮的体育馆,处处彰显着教育现代化的气息。校长王燕自豪地说:“十年前,我们还为教室不够用发愁,现在已经能为每个孩子提供个性化的发展空间。”

这所新村小学的变迁,正是常州教育跨越式发展的缩影。近年来,常州总投资超300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300余所,增加学位15.7万个,让每个人都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实现了教育起点公平。

但常州教育的追求不止于此。市政协副主席、教育局局长完利梅表示:“我们要的不是简单的数量增长,而是质量的全面提升。”为此,常州深入实施学校主动发展战略,率先实施“新优质学校”创建工程,通过“一校一策”的精准培育,让更多学校成为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

常州市清潭中学就是其中的典型。这所曾经的新村初中,通过课程改革、教学创新,如今已成为家长心目中的“香饽饽”。校长陈世亨介绍,学校近年来以“新三好”为育人目标,积极深化教育改革,链接家校社资源,赋予青少年学生阳光、健康、自信成长的优沃土壤,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升。

教育人才队伍

从“硬实力”到“软实力”的提升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常州深知,要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此,常州在省内率先实施“双师型教师”“三名工程”“四有好老师”“五级梯队”等分层培养模式,为师资队伍提供有力支撑。

“入口优不优”“发展好不好”“活力强不强”,是常州对于教师评价的三大指标。“以前主要看学历、职称这些‘硬指标’,现在更注重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发展潜力。”常州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司马双龙说。数据显示,近年来全市累计获评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3项、二等奖38项,数量全省第一。全市现有在职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教育部“双名计划”培养对象2人,省特级教师67人、正高级教师223人、“苏教名家”12人、教学名师49人,师资队伍内涵建设水平位于全省第一方阵。

此外,常州市教育局近年来进一步向长期坚守一线、教育教学实绩突出的教师倾斜,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努力构建促进教师队伍多元化、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机制。

江苏省奔牛高级中学英语老师顾慧艳在自己从教生涯的第八年,迎来了新突破——成为市级学科带头人。“学校为我量身定制了培养计划,安排名师指导,支持我参加各类研修。”教育局对于评选条件放宽,打破了职称的限定,“市级学科带头人不仅仅是一个荣誉,更像一面旗帜,激励着我不断前行。”顾慧艳表示,现在自己也作为师父结对了新教师,将教育事业薪火相传。

培养时代新人

从“跑得快”到“跑得远”的跃升

常州教育人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在时代浪潮中书写着“全人教育”的答卷。

德育铸魂,从“单色涂抹”到“七彩浸润”。从1993年成立的市级德育顾问团,如同播撒火种的“育苗人”,推动中小学德育工作考核制落地生根,到历经三十多年迭代升级,构建起中小幼一体化“七彩德育”体系,主题化系列化组织学生教育实践活动,德育从课堂延伸至社会,从说教转化为浸润,培育出具有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的新时代少年。

体育筑基,从“应试跑道”到“终身赛场”。常州在全国首创将体育纳入中考总分,这一“快进键”不仅让青少年体质监测优秀率持续领跑全省,更催生出“一校一品”的体育生态革命。市一中的篮球、北郊高中的棒垒球、市五中的健美操……300余所中小学体育特色品牌竞相绽放,体育人才输送数量连续3年位居全省第一。在常州,体育运动已成为校园风尚,是陪伴学子一生的“健康密码”。

劳动赋能,从“田间课堂”到“社会锻造厂”。从90年代初的5个劳动基地起步,常州用三十年织就劳动教育网络。如今,467个市级实践基地构建起“一体四翼”新格局:“生态农业体验类”“工业制造实践类”“地方文化传承类”“未来职业探索类”四大板块,让学生既能感受传统文化,也可触摸科技脉搏。全国首部劳动教育地方性法规《常州市劳动教育促进条例》的出台更是以法治力量保障“劳动树人”理念落地。

美育润心,从“素质测评”到“艺术觉醒”。27所“墨香校园”以书法为媒传承文化基因,24所艺术特色学校用管弦丝竹编织成长旋律,常州构建起“校校有特色、人人有专长”的立体美育空间。在2024年的第八届全省中小学艺术展演中,常州学子获5个特等奖、9个一等奖,用实力印证着“以美育人”的丰硕成果,彰显出艺术教育从“技能传授”到“素养培育”的深层蜕变。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常州教育又有了新的目标。2025年,全市将优化规划布局,计划续建学校26所、新建学校3所,其中竣工14所;计划新增幼儿园普惠托班数176个、托位数3520个。全市实施普及普惠创建行动,随迁子女公办学校吸纳比例保持在90%以上;持续推进普通高中建设,充分利用普通高中存量资源,通过班级扩容、校内补建、闲置资源整修等扩增学位。实施教学质量强校行动和创新人才培养行动,让每个人都享有平等教育、优质教育的机会。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硬实力”到“软实力”,从“跑得快”到“跑得远”,常州教育正在书写新时代的奋进篇章,教育的阳光温暖着每一个追梦的心灵,照亮着城市发展的美好未来。

[打印] [关闭]
 
 
主办单位:常州市教育局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1号楼B座17、18楼    网站地图   常州教育微博
联系电话:0519-85681318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89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