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   全站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要闻 >> 内容
奋力谱写教育强市新篇章:《新华日报》聚焦常州教育
发布日期:2025-03-31  来源:教育局  浏览次数:  字号:〖
 

以奋进之姿建设教育强市

常州,向来以“千载读书地,现代创新城”闻名遐迩。

全国职业教育高地建设城市、全国首批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全国首批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全国首批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全国首批全域创成国家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一个个“全国”“首批”是常州教育成果的生动注脚。

一流城市孕育一流教育,一流教育成就一流城市。从推动“有学上”到“上好学”新跨越,促进“硬实力”到“软实力”新提升,到实现“跑得快”到“跑得远”新发展,常州教育紧盯“人民满意”奋斗指向,紧紧围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两大主题,以奋进之姿推动从教育大市向教育强市的系统跃升。

立德树人 常学常新

常州市教科院附属初级中学举行的新学期开学典礼暨“开学第一课”活动,请来了中国首批航天员赵传东、航天空气动力技术专家陈连忠,一场干货十足的科学启蒙课,激励学子传承科学家精神,勇敢追梦。

觅渡桥小学的学子们从庄氏塾馆出发,沿途寻访秋白读书处、瞿秋白故居、瞿秋白纪念馆等,沉浸式参与舞台剧表演、制作泥人等活动,孩子们既是倾听者,更是参与者。

近年来,常州持续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探索思政课新路径,全域推进“江南燕·行走的思政课”。一场场别开生面的“追星”活动现场,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日渐明确,要追什么样的“星”,成为什么样的人。

从课堂内走到课堂外,从百花齐放的地方文化到热火朝天的生产一线,行走的思政课堂不断拓展教学“半径”。在“长三乙”火箭的第100次发射现场观礼点,来自常州的16名师生把行走的思政课开到了发射现场。当天,常州“从红船到飞船”大思政课实践基地落户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常州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提出一系列重点任务,“党建领航、区域协同、五位一体、知行合一”的常州思政课一体化育人新路径不断完善,形成“江南燕·行走的思政课”“博物馆里的思政课”等特色品牌。

每天下午2点30分,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30分钟的大课间活动准时开始,40多项体育活动让每个孩子每天至少能参与两项活动。这是常州推进“五育并举”的一个缩影。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司马双龙说,常州坚持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推进义务教育学校“2·15”体育专项行动,实施“每个都精彩”学校美育浸润计划,构建“农业+”“工业+”“服务+”等类型多样的“一体四翼”劳动基地格局……形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合力。

优质均衡 习以为常

教育的真谛在于启发完整人格。这不仅是常州籍“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的教育理念,也是常州教育人的信念。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也对“满意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追求:期待更加公平、优质的教育资源,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空间。

面对新时代给出的新考题,常州何为?

日前,教育部公布了2024年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名单,常州市溧阳市、金坛区、武进区、新北区通过国家级认定。常州在全省率先出台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指导意见,各辖市区政府签订创建目标责任书,2023年,天宁区、钟楼区、经开区创成国家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经过不懈努力,全域创成国家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成为全国首批、全省第一。

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化、普及化,集团化办学是一条好路子。局前街小学较早推行集团化办学,集团内既有名校,也有新建校和民办校,充分尊重各分校的特质,进行差异化发展。领衔学校的理念是“魂”,各分校是“体”。从“挂牌”到“品牌”,让各校有“生血生肌”之能,逐步独立成区域内新生骨干学校。无数个教育集团数量的裂变,背后是新优质领衔学校数量的裂变。常州坚持“办好家门口的好学校”,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面,全市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达94.6%。

智慧校园里,电子多功能黑板、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课桌和可躺式椅子一应俱全,溧阳市实验初级中学天目湖校区第一年招生,不仅留下了本地孩子,还吸引了不少孩子从城区回流到乡村。近年来,常州人对这样的乡村优质学校早已习以为常。近3年来,常州义务教育阶段新建、改扩建学校72所,竣工58所,增加学位9.03万个,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监测达标率连续3年位居全省第一。

先生之道 行者常至

师者如光,微以致远。弘扬教育家精神,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成为常州教育应时代发展之需的关键之举。

第40个教师节,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教师周丽喜获“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从教32年,担任班主任工作27年,“用热情点亮学生,用爱心温暖学生,用智慧唤醒学生,用人格引领学生”是她一贯秉承的教育主张。

如周丽一样躬耕教坛,潜心育人,把论文写在课堂上,写在班级里,写在每个学生成长的道路上的“大先生”,在常州还有许多,6万多名辛勤耕耘的教师让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认可度、满意度、获得感不断提升。教龄40余年的北郊高中物理老师丁岳林地铁沉浸式批卷,收获了网友的一致点赞,他只说了一句“分内事”。年年“上高三”的丁老师,还在不遗余力地培养年轻老师。

近年来,常州市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持续探索高水平教师发展机制,奋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着力疏通培育“大先生”的源头活水,让越来越多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聚焦人民群众对教师队伍质量的关切,实现了师资水平的总体跃升,省级名师和市“五级阶梯”优秀教师突破万人。

“一个人可能走得快,但是有人陪伴的路走得更远。”为推动教师队伍整体高质量发展,常州在教师和校长职业生涯成长的“关键处”搭建名师工作室、乡村教师培育站、名师导教等一系列团队建设项目,辐射区域、城乡、校际,有效释放了“雁阵效应”。持续10年实施“常州市优秀教师城乡牵手行动”,助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不断缩小区域、城乡、校际之间师资差距。全市义务教育优质学校320所,占比88.15%,就读优质学校学生占比91.61%。

“建好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最重要的就是让每个人感受到尊重,点亮每一位教师的教育情怀。”市政协副主席、市教育局局长完利梅说,要让一代又一代常州教师因为做“先生”的共同追求,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打印] [关闭]
 
 
主办单位:常州市教育局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1号楼B座17、18楼    网站地图   常州教育微博
联系电话:0519-85681318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89  苏ICP备05003616号